
图丨请回答1988
《请回答1988》里,德善曾在自己的日记里疑惑:“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梦想呢?
我为什么连想做的事都没有呢?”
你也会有这样的迷茫时刻吗?
为什么身边的同学都有理想大学,自己却一直提不起劲头,没有目标,没有动力,找不到一个可以为之拼尽全力的梦想。
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:
“人生,好迷茫啊!”
01
我为什么这么迷茫啊!
迷茫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:
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。
不知道想要的未来如何抵达。
原因一:
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子
01
你没有生存压力,你还有退路
也许需要恭喜一下各位“觉得人生迷茫”的同学。
如果全家都指望你发奋读书,考上大学,走出大山,改变命运,相信你绝不会迷茫。你的目标会很现实很明确:考一个更好的大学,找一个更高收入的工作。
如果觉得“人生迷茫没有动力”,起码说明你生活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里,仅从经济角度考虑,即使自己没有读一个好大学,家里长辈也能为你安排一个不错的工作,让你后半辈子都可以过衣食无忧的小日子。
有心理学家指出,当一个人沉迷于现实生活的“可控”和“容易”时,Ta会很快失去改变的动机(Prochaska & DiClemente, 1986),Ta享受着熟悉与安全,害怕失控和受伤,也拒绝改变与尝试。
没有生存压力的强制驱动,你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,于是也更容易陷入迷茫。
02
其实迷茫是人生的永恒命题
木心先生曾说:“生命,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。”
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提出“存在先于本质”的观点。我们每个人都并非抱着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出生的。人们出生时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,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。
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或目标是在自我探索中逐渐找到、确定、形成的。
因此,当一个人阅历还不够丰富的时候,没能寻找到人生意义,陷入迷茫状态,是很正常的结果。
03
中学阶段,尤其迷茫
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。性机能发育、激素分泌等都催使个体渴望成熟和独立,不少中学生会主动地思考起梦想、人生、生死等宏大命题。随之而来的,就是自我探索的过程:
“我是谁”
“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
“我的人生热爱是什么”
然而,自我探索并非一个空想的过程,它需要个人体验,需要人际交往,甚至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。而在中国目前中学阶段课业压力繁重的情况下,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接触、发掘自己可能会热爱的事、情、物。
于是中学阶段,学生尤其迷茫。

图丨武林外传
原因二:
不知道想要的未来该如何抵达
在中学阶段,这一迷茫原因可以解读为:
理想大学太过遥远,于是反而丧失了动力。
“我想考北京大学,但我现在只能考400分。考不上北大的话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。我好迷茫。”
心理学领域有个著名的动机理论,叫做期望价值理论(Expected Value Theory)。
提出者阿特金森认为,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倾向,受到 “①你预估自己完成这件事的可能性”以及 “②这件事对你的吸引力”的影响,且两者成反比。
也就是说,“flag实现的可能性”直接影响了你“有没有去做的动力”。
假设“考上北大”这件事对你来说特别困难,只有p=0.1的几率成功,那么尽管“北大”对你来说会显得格外有吸引力I=1-p=0.9,但两者一相乘你的成就动机却非常低0.1*0.9=0.09,可能你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努力。
02
我好迷茫,我该怎么办?
自我探索
在公众号Knowyourself发布的《当代人自我探索水平》调研中,高达76.63%的被访者经常通过阅读、观影等个人活动来进行自我探索,比“与亲友沟通、讨论”(45.06%)高出31.57%。除这两者外,写日记(32.62%)作为一种私密的书写表达,也是当代人自我探索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。

图丨knowyourself
即使中学时代课业繁重,但在闲暇时间,也可以尝试上述方式丰富阅历,探索自我。
制定合适的目标
同样,根据上文提及的期望价值理论,如果换个相对容易、成功几率有p=0.5的“考上西北大”作为目标·,虽然吸引力可能没有那么大I=1-0.5=0.5,但你的成就动机却有0.5=0.5=0.25,会让你感觉更有动力。
当然!西北大学也是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高校!!是很好的高校!!
没有批评西北大的意思!!(求生欲
因此,认清自己的学习现状,在秘密规划未来时,选择那些预期成功概率为50%的旗子,成就动机就会达到巅峰。如果一个目标“跳一跳,够得到”而非让人望尘莫及,就不会出现“幻想过头没了干劲”的情况了。
并非所有人都要考上清北才是“成功”,适合比完美更重要。
少想,多做
其实中学阶段,梦想也不是一定要有的。
中学时代,因为阅历不足,经验匮乏,即使有一个高远的梦想,很有可能也会在未来自己推翻:“当年好幼稚好理想化哦。”
梦想在中学阶段更多起到的是激励作用。只要理想大学让自己有了学习的动力,就已足够,最终是否实现了梦想反倒是次要的。毕竟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,学习就是最终目的。无论动机如何,只要学习的目的达到即可。
因此,不需要过度焦虑于结果。不需要想那么多,学就是了。
通过努力,去一个更好的平台,你会有更好的资源更多的机会探索自我,塑造人生的无限可能。

图丨请回答1988
提高执行力
拒绝完美主义想法
完美主义是执行力的大敌。
完美主义者往往采用二分法的思维方式。(方新, 钱铭怡, & 訾非, 2007)他们只能看到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,看不到中间地带。
班里只有“好学生”和“差学生”;
结果只有“成功”和“失败”。
然而这样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并不成熟——这世界上大多数事物处于灰色地带。
对结果非黑即白的评价也影响了执行力——因为担心失败,所以不敢开始,越追求完美,越容易放弃,反而忘记了“如果你瞄准月亮,即使迷失也是落在星辰之间”。
将大目标拆分为小计划
理想>目标>计划
如果暂时还没有理想,可以选择定一个目标,如果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那就从列计划,列小计划开始。
在你的to do list里,与其写一项:
今天背30个单词
不如拆分成:
早上背10个单词
中午背10个单词
晚上背10个单词
随着计划的拆分,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的成本更低,获得正向反馈的机会更多,有利于提高执行力,在正向情绪的刺激下坚持学习。
高考考上985这个目标太过遥远,先从进步10名开始吧。
写在最后
当一时半会找不到答案时,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。
有一天,你将不知不觉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。
“你背单词时,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;
你算数学时,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;
你晚自习时,极图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。
但是少年你别着急,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,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,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,正一步步向你走来。”
本文转载于Take It Eeeeeasy 公众号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