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学习时常见的一种状态,明明很努力,依然没成绩。
不仅耗时耗力,最后还打击学习积极性。
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情况,你可能踩中了低效学习的坑。
这里有5个常见的低效学习表现,快来看看有没有踩中。
1
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
表 现
想起哪科学哪科,同学在学习什么,自己也跟着学什么。
有时候觉得什么都需要学习,心血来潮买一堆资料;
有时候却发现,那么多科目不知道学什么……
分 析
出现这种表现,是因为对自身的学习没有长远的规划,
所以没有方向感,经常比较盲目。
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
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,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。
建 议
给自己设立一个学习目标。
可以是一个大目标,比如想要考哪所学校,想考多少分。
然后将目标拆解,比如查一下考上那所学校需要考多少分;
接下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想一想每门课大概要考多少分才能达到这个目标;
自己需要在各科用多少时间去学习,每个月需要掌握多少知识,每天需要学习什么内容……
总之,就是从自己的总目标出发,把目标层层拆解、细化成每天(或每小时)可以完成的任务。
当你有了具体的目标和规划,按照规划每天踏出一小步,日积月累就会发现,你离目标越来越近。
2
只根据付出的时间和数量衡量结果
表 现
上课在学习,下课也在学习,晚上熬夜到深夜,每天都要做三四套题。
可是考试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。
分 析
这种表现,表面上看真的很努力。
但是,实质上是学习效率太差。
高三学习任务很重,但并不代表学习时间越长越好,做题越多越好。
付出的时间、做题的数量和结果并不总是成正比的。
学习时间长往往是表面现象,
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能是,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、容易走神,学习方法不对导致事倍功半等。
建 议
可以记录一下学习时间都用在哪里,
比如做题用了多少时间,思考用了多少时间,学习期间喝水、吃东西、上厕所用了多少时间,期间有没有玩手机,用了多长时间……
多记录几次,就可以发现学习时间长而效率差的原因。
比如学习期间没有做其他事情,但是发现做题时读题目用很长时间,那就可能是阅读速度或者理解力的问题,接下来就针对这个问题解决它。
时间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效率。
只有精准找到问题,才能精准解决,提高效率。
3
大题能做对,小题总丢分
表 现
平时喜欢研究难题、偏题、怪题,容易获得成就感。
考试时难题、偏题、怪题都不在话下,但是往往小题总丢分。
分 析
这种表现更多出现在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身上,
钻研大题、难题可以获得成就感,
小题对他们来说大多是基础知识,比较简单,容易被轻视,然后丢了分。
建 议
在高考中,基础知识是主要考察内容,而且小题所占分值很高。
像数学选择填空加起来就80分,一个空就5分,大多是比较基础的考点。
如果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,太不值。
所以先把握好基础,踏实做好基础题,保证基础题不丢分,然后再把精力放到研究难题上。
尤其是高考前这段日子,一定要回归基础知识,考试也一定要细心。
4
知识碎片化,不成体系
表 现
知识比较细碎,没有逻辑,不能联结,记不住。
比如在学习历史政治的时候,知识点总记不全。
遇到题目,不能很快想到考察的知识点,答题总会漏掉一些点。
分 析
这个表现,是因为知识没有形成体系。
每一门课都是按照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进行的,
它就像一棵树一样,由主干和若干分枝组成。
如果头脑中没有一棵清晰的知识树,
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东一块西一块,没有逻辑。
建 议
可以利用思维导图,把每一门课的知识结构画出来。
定期对知识结构做补充和完善。
脑海中清楚了知识结构,遇到题目时,就能快速提取到对应的知识点。
并且能够前后联结,把知识都串联起来。
前期把基础结构做好了,后面复习也会轻松很多。
5
做题不思考不总结
表 现
做过的错题抄到错题本上,然后再也不看。
做错的题,还会反复出错。
分 析
这种表现,是因为做题流于表面,不思考不总结。
如果只是把错题誊写到错题本上,那错题本完全没有意义。
错题本的意义在于整理错题,并分析总结出错原因。
找到原因后有针对性练习或者复习知识点,直到把这个这个知识点完全消化理解。
建 议
正确利用错题本。
每次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,然后分析出错的原因,
比如知识点没掌握/审题有误/粗心大意……
标注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,多练习同类型题目。
把容易出错的同类型题目整理到一起,比如做成一个专题。
隔一段时间,翻开看一看,反复加深印象和理解。
低效的学习方式,对自己是一种消耗。
不仅消耗时间,还消耗精力。
聪明的做法是先找准问题所在,然后对症下药,找到解决办法。
切记,不要让学习拖垮你,你才是学习的主宰。